研究泰山文化的力作——评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
研究泰山文化的力作——评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徐北文济南教育学院作者简介: 徐北文, 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250001;泰山在祖国千万座山岳中, 既不最高大, 也不最绮丽, 它之特立独出, 称为“五岳之尊”, 则由其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 从帝王、官绅、文士到平民, 其内心深处都藏有一个泰山情结。这从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继登封, 史籍记载大舜开始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帝等国家元首举行的封禅大礼, 以及历代王朝都把泰山列入国家祀典之内;也从自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是由“日、山”, 或“日、翼、山”的象形叠合而成的图案) 的显示其神圣的标志, 以及民间自古相传的人死后魂归泰山的信仰, 宋代以后泰山老奶奶 (碧霞之君) 的祠庙香火;更从自《诗经》开始的“泰山岩岩”的颂辞, 孔子的“泰山其颓”的吟唱, 到李白杜甫等历代诗人的题咏, 以及《搜神记》、《聊斋志异》与水浒戏文等文士的有关文艺创作, 都充分证明了泰山文化所具有的由帝王、士人、平民这上中下各层面形成的全民性质。泰山是一个形象伟大而壮美的载体, 是悠久博大的中华文化的代表。研究这个载体 (标本) , 不仅从其物质表象上, 而且要从其人文内涵上, 全方位多层次的下功夫, 才能认识其价值。袁爱国先生多年从事泰山文化的研究, 正是持这一观点的。他于1991年出版了《泰山神文化》一书, 从历代帝王封禅等官方崇拜, 到民间泰山神 的信仰, 都予以系列的具体的阐发。十年之后, 近日又出版了这部《泰山名人文化》 (1999年12月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正如书名所标明, 本书是从历代官绅、文士, 也即所谓士大夫这一层面上探讨阐释泰山文化的, 它应是《泰山神文化》的姊妹篇。泰山文化是整体的, 然而又是多侧面多层次的, 《泰山神文化》着重研讨了帝王、僧道和民间信仰上下两个层面, 而《泰山名人文化》着重研究了士大夫这个中间阶层, 使读者对泰山文化的理解更完整而具体了。全书共三十五章, 分别记述了从东周到清末的约五十位历代名人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所谓名人, 是指著名学者、作家、诗人和画家等文化界名流耆宿, 相当于士大夫阶层, 他们是介于帝王和平民之间的栋梁, 在社会分工中是制造精神产品的专职人物, 其对泰山文化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在历代千百个与泰山有关的名人中, 著者遴选了五十人左右, 其中思想家如孔子、石介、王守仁, 学者如司马迁、郦道元、纪晓岚, 诗人如曹植、李白、杜甫, 作家如高文秀、薄松龄、刘鹗, 书画家如赵孟 、党怀英、王蒙等, 都是各专业的一流人物, 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至于秦皇汉武等帝王, 僧朗、义净和丘处机、訾守慎等名僧名道, 则是《泰山神文化》中的人物, 不在本书的选例之中。所举名人对泰山的缘分和贡献程度不一, 而且其时代、地位和专业不一, 故而所感受所反映有千差万别, 但是他们对泰山的崇敬心情却是相同的。著者费了大力气, 查阅了他们的文集、专著、传记和与之有关的史料, 又经过爬梳、整理, 然后着笔。正是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来从事这项研究, 故而很少疏失, 使笔下人物的行实更为丰满生动, 从而形成这部可信性与可读性都强的读物。泰山文化在士大夫这一层面上的特色, 是含有浓厚的儒家思想, 他们往往把中华王朝的正统史观, 和儒家道统与泰山这一伟大形象结合起来, 使泰山做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意义更为充分。著者在本书中对这一特点是体现了的。儒家从吟诵“泰山岩岩, 鲁邦所瞻”, 发展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 逐渐把泰山奉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座标——泰斗 (泰山北斗) , 更以“泰山其 , 哲人其萎”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象征。本书在绪论和评价孔子、孙复、石介、郝经、王守仁等人物的专章中就着重体现了这一过程。在“路人天衢畔, 身在宇宙中”篇, 全文引用了理学大师阳明先生王守仁的《泰山高》一诗。本诗深情地把泰山和孔子融为一体, 他见到泰山却恍如瞻仰了孔圣人:宣尼曳杖, 逍遥一去不复来;幽泉呜咽而念悲, 群峦拱揖如相送。……峻极配天, 无敢颉颃。嗟吁瞻眺门墙外, 何能仿佛窥室堂?也来攀附蹑遗迹, 三千之下, 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阳明在登泰山时, 兴起了颜回的“瞻之在前”的感觉, 于是向眼前的泰山, 也即心中的孔子提出—— 列夫子门墙之内, 登堂入室, 加入三千弟子之末行。在阳明之前, 金元之际的郝经在《泰山赋》中不仅把孔子说成是泰山的儿子, 而且也把泰山比喻为中华王朝的正统象征:孰如兹山, 中华正朔,建极启元, 衣冠礼乐。……孰如兹山, 冕黻 , 朱弦疏越,纯粹中正, 崇高溥溥。……既高而大, 又神而仁,乃于岳麓, 笃生圣人,续太 之统, 萃奎壁之真。本诗由泰山过渡到孔子, 接着说他“蕴而为道, 发而为文, 膏泽其民, 尧舜其君。德与山高, 名与山尊。《六经》垂天, 与不死者存。” (本书225页) 郝经生于祖国破裂, 危难之秋, 他从泰山和儒学相统一的形象中, 汲取了精神力量。同样的道理, 在郝经之前的北宋王朝也面对着辽、夏的威逼, 而且社会上流传外来佛教正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进行侵蚀, 中华传统在内外夹攻中汲汲可危之际, 徂徕先生石介和孙复建立了泰山书院, 提倡儒家道统, 撰写了《中国论》, 孙复也著作了《春秋尊王发微》一书。泰山学派的建立是爱国有识之士希望以泰山精神、儒家道统来拯救中华, 振兴国运为宗旨的。读了上述几章, 看到泰山与儒家道统的有机结合。是孔子首先在泰山文化圈内创立了儒家学派, 当儒学衰微之时又是泰山学派应时兴起, 开辟了新儒家——宋明理学的先河。泰山的自然景观, 自有其美学特色, 不仅促使了大画家王蒙在创作《岱宗密雪图》传世名作时, 发明新的绘画工具以及新的技法, 成为美术史的佳话。同时也促使众多的诗人文士和史地学家各自留下了表现泰山自然与人文的名作。杜甫看到了泰山的伟大和巨大的感染力量, 李白则在泰山上感受到人神交感的浪漫的心灵体验。戏剧家高文秀等则塑造了泰山地区的豪侠儿女, 小说家蒲松龄、刘鹗等则描绘了有关它的民间物语和社会风情。对于博大精深的泰山, 历代名人既受到感染启发和获得精神体会, 又以各自的专长贡献于泰山, 使泰山文化更为丰富多彩。这些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历代名人的画卷, 也都在本书中得到相应的展现。围绕泰山而出现的名人, 更有一可注意现象, 即他们在历代传承之中往往以疏密相间的方式出现。如泰山周围自孔孟讲学之后, 寂寞了四五百年, 才出现了以济南相曹操、东阿王曹植为首的建安作家群;又经五百多年才出现了李白在徂徕山和孔巢父等组成的“竹溪六逸”, 以及杜甫、高适、王维等大诗人同时相聚于泰山地区的盛况;又经三百年才出现了以石介为首的泰山学派。此后, 在金元之际出现了以东平府为中心的人数众多的学者、文人的群体;在明代出现了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的骨干人物, 他们都对泰山文化作出贡献。本书对此也注意到了, 如有的篇章虽标题是一人, 其实是同派人物的合传, 有利于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进一步研讨。总之, 本书在占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并以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 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益的读物, 值得肯定。不过, 由于参阅的古籍很多, 也难免有个别疏忽之处。如引用王守仁的《泰山高》诗的全文时, 对于这首杂言体的长篇古风, 就出现了“但见白云犹复起, 封中断碑无字, 天外日月磨;刚风飞尘过眼倏, 超乎飘荡, 岂复有遗踪”这样难懂的句子。详其文义, 此几句诗的韵脚是押的平声“东”和“冬”部 (两部, 古风可通用) , 所以应标点为“但见白云犹复起封中, 断碑无字天外日月磨刚风。飞尘过眼倏超忽, 飘荡岂复有遗踪。”著者所以致误, 是被根据的文本的误导。查考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第671页的标点正是如此错点的。另有本书《王世贞与泰山》所引王氏的咏灵岩寺的几首诗, 最末一首《灵岩晚眺得思字》有“穿润乍惊残 响, ”“还闻越馆仍陈迹”的典故, 查《 州山人四部稿》 (四库全书本) 第37卷, 见此诗夹在咏横塘、虎丘等几题之中, 显然是咏苏州灵岩寺的。苏州长清等地都有灵岩寺, 后人对古人的题咏往往致误。现今长清灵岩寺还刻有刘长卿咏灵岩寺的诗碑, 甚至曾使乾隆皇帝也被骗, 曾予引用, 直到乾隆41年他才在《题灵岩寺》诗中称“事用长卿后知误”。古人诗文集的标题下多不注明地址, 这种误会是容易发生的。所举二例, 在全书中是极个别的, 而且错出有因, 但在精益求精的期望下, 仍予提出, 以备再版时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