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韩干画马赞》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韩干之马四: 其一在陆,骧首奋鬣,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 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择所由济,跼蹐而未成; 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
以为厩马也,则前无羁络,后无箠策; 以为野马也,则隔目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 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
《韩干画马赞》前后两段,一百四十二字。
文章虽短,却极精彩、凝练; 字里行间流露出莽原野林一股古朴典雅的韵致。
文章采用了先写神: 后写意; 先局部,后整体; 先写近,后推远的形式谋篇布局,运笔巧妙,匠心独具,把四匹态姿行状各具特色,风采神韵迥然不同的骏马,活脱脱地唤召到读者面前。
落笔之初,作者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恣肆放纵、腾奔欢跃的四马临渊图。画中的四马,各具情态,互有殊异。先从其所处的位置来看,有两匹是在陆上的,有两匹是在水中的。陆上的两马,其一“骧首奋鬣,引颈长嘶,四蹄践踏腾挪,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其二临渊踌躇,“尻高首下”,以鼻嗅水,仿佛在探寻渡涧涉流的通途。而水中的二马是否只是甩尾扬鬃、溅踏雪浪,鱼贯渡河呢?非也,作者对它们的神态气韵也有维妙维肖的刻画。先看走在前面的一匹吧,它正打响鼻回首颀盼,抑或是在招呼自己的同伴呢!然而,它的同伴却不理不睬,居然驻足中流悠闲地喝起水来。
韩干为唐代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少时曾为酒肆送酒,得王维资助,学画十余年。擅绘菩萨、鬼神、人物、花竹,尤工画马。师曹霸,重视写生,自成风格,天宝年间,曾为玄宗画内厩名马“照夜白”、“玉花骢”等,形象壮健雄骏,独步当时。后官至太府东寺丞,存世作品有《照夜白图》等。韩干笔下的四马,经过宋代文学大师如此一番绘声绘色的描摹,便萧萧长鸣着撞进我们的视野里了。
作者仅用六十余字,为什么就能把四匹马的不同风采意韵描摹得如此生动形象呢?这首先在于作者善于抓住不同场景、不同态势中的几匹马的主要行为特征,以此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是深刻的。
你看,陆上的马与水中的马是一种鲜明的地域对比。
“骧首奋鬣”与“尻高首下”,是两匹马动态的鲜明对比。
“前者反顾”,“后者不应”,则是两匹半渡长河中的马的意态神韵的鲜明对比。
石有千态,水有百状,艺术大师正是抓住物象千变万化中的一瞬,恰如其分地进行描摹,才收到了如此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这篇文章的前一段落,是对四匹马的态势神貌的分镜头特写的话,那么后一段则是对四马的神采意韵的总体表现。在这里作者十分巧妙地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格,把四匹“隔目耸耳,丰臆细尾”的良骥比喻为萧闲,洒脱的贤大夫、贵公子。其神韵意态,仿佛是在悠闲地“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又仿佛是几位看破凡俗红尘的儒雅高士,向往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无忧无虑地消渡天年,永远地摒弃人世的功名利禄。这些描述既生动传神地揭示了韩干画马的内涵和底蕴,又是苏轼这位郁郁不得志的封建士大夫超然物外、不贪求功名的自负清高思想与画卷的相互感应、呼唤。可谓是意出画外,神驰九州,非丹青彩笔所能奏效也。
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上下两段的搭配是十分巧妙合理的。只有前者,会使人感到画面散乱、孤立,难成方圆。只有后者,则会使画面暗淡、模糊,使人难以获得清晰,逼真的艺术感受。只有二者的配合默契、相辅相衬,一幅构思巧妙、工笔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的四马图才会如此传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文章是用散文笔调写成的韵文。按清人姚鼎《古文辞类纂》来分类的话,属“颂赞类”,也有人把其归为“辞赋类”。
苏轼有着全面的文学才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全能”作家,在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里,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在散文创作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向来同韩、柳、欧三家并称,在八大家中居于领先地位。但在诸多艺术门类的创作中,苏轼的小赋、随笔等类作品,其成就远在他的政论文之上。他的随笔、小品为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所师法,以实践其“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在清代袁枚、郑板桥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这位宋代文学大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