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鹰(1899—1966 ),原名式,字伯鹰,以字行。别署弧云,号凫公、有发翁等。安徽怀宁人。伯鹰早年随吴闿生专攻桐城古文,工诗文词,并撰写小说。1949年后任职上海图书馆,兼为文物保管会鉴别书画,颇多贡献。其书法初宗二王,后专攻褚遂良,兼涉魏、晋名迹。擅长楷书、行草,主张学习书法可以正草并进,碑帖兼学,以求互补。曾与沈尹默各写新字帖影印出版以作中小学生字范。著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等书。

《王船山文》为潘伯鹰行书墨迹。用笔沉劲, 锋颖内敛, 如绵中裹针。行笔以转为主,点画圆劲而含蓄,帖中字凡转角处皆圆转带过,无顿折之梭角,给人腴润静丽之感。其结体平正稳重,不作险奇之态。不少字的结体又于拙中寓巧,如“会”上的“人”字头,仅信笔作一竖横折。末行“也”字不同于一般写法中的右下取势,而是直下伸展。类似之处如 “唱”和“暮”字等。在章法上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不同风格、数种书体进行改造,冶为一体。此幅墨迹中最明显的地方是将流畅与顿拙相间,如“夜”、“望”、“笔”、“榻”、“地”、“也”等字皆颇畅丽; 而“上”、“宽”、“倪” 、“迂”、“拙”等字皆偏于顿拙。其次是将正、行、草三体相间,如“雪”、“东”、“林”、“榻”等皆为行楷,“宾”、“炉”、“恨”“宾”皆为正楷,“晴”、“啸”、“笔”、“唱”、“录”、“绝”、“暮”、“天”等则为草书。此外,“雪”、“晴”、“东”等字显含二王笔意,而“宽”、“竟”等字的浮鹅勾均带有欧字的意趣。难能可贵处在于书写者能把上述名种字体笔趣巧融于一篇,使之既和谐又变化多姿,相映成趣。
潘氏书法从总体韵致上看,雄浑丰腴,清丽劲秀,并能寓拙于巧,意趣内含,这大概就是他成为近代书法大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