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临江仙》 – 晏几道
诗词鉴赏《临江仙①·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③,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④。
①临江仙,词牌名。 ②春恨,春日离别的情思。却来,又来。 ③小蘋,晏几道朋友家歌女的名字。 ④彩云,这里指小蘋。
词之上片写“春恨”,下片写相思。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转入追忆。“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写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缘由。小蘋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彩云的意象: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临川(江西抚州市)人,晏殊第七个儿子。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受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代表作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锺》《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等。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黄庭坚总结晏几道有“四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其父。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伤心人者”自有伤心事,伤心事又很难忘却,再伤心时又值得玩味,于是笔下流出不尽的感伤词,于是在读者心理建立了“伤心人”的形象。
临江仙
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起首一句,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在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穿针楼上曾逢”,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在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过片“流水”一联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酒醒长恨锦屏空”,因为她像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在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在春雨飞花中,他独自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在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