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风格类·淡语入情的宋词赏析
风格类·淡语入情的宋词赏析
【依据】伤离远念之词,无如查荎 “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令人不能为怀。然尚不如孙光宪 “两桨不知消息, 远汀时起鸂鶒”,尤为黯然。洪叔玙 “醉中扶上木兰舟,醒来忘却桃源路”,造语虽工,却微著色矣。两君专以淡语入情。(王弈清 《历代词话》 卷八引 《词筌》 语)
【词例】
踏 莎 行
洪 瑹
满满金杯垂玉箸,离歌不放行人去。醉中扶上木兰舟,醒来忘却桃源路。
带绾同心,钗分一股,断魂空草高唐赋。秋山万叠水云深,茫茫无著相思处。
【解析】 淡语入情,即以平淡的语言表现深厚的感情。
洪瑹的这首 《踏莎行》 就以平淡无奇的语言,抒发了深挚的离情。上片写饯别的场面。首先写饯别的酒宴,就要分别了,多情的女子斟满一杯酒,止不住的热泪已流了下来。“玉箸”本是白色的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眼泪。高适的 《燕歌行》 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接着这位女子又唱起了别离的歌,想用歌声把行人挽留住。行人此刻是百感交集,不愿离开又不得不离开,终于“兰舟催发”,在醉中被扶上了木蔺舟,酒醒过来一看已是他乡山水,与自己心爱的人分手之处已无处可寻。其语言极平淡,而感情却极深挚。
下片写别后相思。先追忆一笔,想当初,分别时,女子将衣带绾成同心结,把头钗分一股送给自己,“带绾同心,钗分一股”平白如话,却寄托了女子的无限深情。“断魂空草高唐赋”,用宋玉《高唐赋》 之意,说行人自己如今只能在梦中与她相会。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接下去写词中行人回望来时路,“秋山万叠水云深,茫茫无著相思处。”行人眼望层层叠叠的秋山和那水天一色的风光,遥远而深邃,他眼也茫茫,心也茫茫,一片相思之情不知寄托在何处,“著”是着落的意思,在此引申为寄托。
这首词的语言极其平淡有几处近似口语,毫无雕凿痕迹,而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深厚而绵长的。
廖世美的 《烛影摇红·题安定浮云楼》 也具有淡语入情之妙。此词的上片写欢乐气氛,下片抒发迟暮之叹:“催促年光,旧来流水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楚平。”《蕙风词话》 曾评此词“语淡而情深”。李清照的 《一剪梅·红藕香残》: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以“不径意语”著称。
于平淡中见深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突出的审美追求。这里所说的淡,绝不是淡而无味,是一种摒弃浮艳归于质朴的境界。贺裳在 《皱水轩词筌》 中评无名氏的 《青玉案》 一词时,说它“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真得词家三昧,非鄙俚朴陋者可冒。”可见,淡语入诗之“淡”,并非指淡薄、浅近、乏味之意,而是一种内蕴丰厚、语言质朴、韵味深长的诗风。诗家常“误以浅近为平淡,毕世作不经意、不费力,皮壳数语,便栩栩自以为历陶、韦之奥,可慨也已。”(清黄子云 《野鸿诗的》)陶诗“寄至味于淡然”,小谢诗平淡有思致,众所公认,自不待言,“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 《东溪》 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山行》 云:‘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春阴》云:‘鸠鸣桑叶吐,村暗杏花残。’ 《杜鹃》 云:‘月树啼方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宋魏庆之 《诗人玉屑》 卷十七引渔隐语) 其实,真正的“淡”,是由绚烂之极的结果,葛立方 《韵语阳秋》 说得好:“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诗如此,词亦然。词家同样崇尚平淡而自然的审美境界,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 所谓“词愈淡愈妙”,刘熙载 《艺概》 所谓“淡语要有味”,就是典型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