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修辞类·袭用式:集句的宋词赏析
修辞类·袭用式:集句的宋词赏析
【依据】 人之情意,本有同然,其在事物,亦或巧合,欲出心裁,既损精而劳神;袭用陈言,得事半而功倍。是以凡有古人所言,先获我心者,不妨猎取,加以熔铸,使情理密合,事物融通,如天衣无缝,亦技之神至者。……约有二种: 即“集句”与改窜是也。(《詹安泰词学论稿》第七章 《论修辞》)
【词例】
南 乡 子
苏 轼
何处倚阑干 (杜牧)?弦管高楼月正圆 (杜牧)。蝴蝶梦中家万里 (崔涂)。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 (杜甫)。明镜借红颜 (李商隐)。须著人间比梦间 (韩愈)。蜡烛半笼金翡翠 (李商隐),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许浑)。
【解析】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贵在创新。创新指语言意象及意境的新颖、深刻、不落窠臼。然而,自“雄(扬雄)、向 (刘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文心雕龙·才略》)。刘勰虽然是说“引用”,但可以说明“袭用”前人的创作已有悠久的传统。因为作者的情感意绪,虽然其异如面,但毕竟会有相似的地方。袭用前人的诗歌语言,加以自己独特的理解,使其融摄与积累新的意蕴,利用各种已有的诗句意象,组成新的意境,从而表达作者新的情感,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有感而发,适当地运用确不失为一种创作方法。正如詹安泰先生所说的那样:“凡有古人所言,先获我心者,不妨猎取,加以熔铸,使情理密合,事物融通,如天衣之无缝,亦技之至神者也。”“袭用”有两种形式,即“集句”与“改窜”。
诗歌的意象,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它是一首诗歌的基本构成单位。一首词往往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一个审美意境,所谓 “境生于象”,是指意境只有在意象的总和与整体的基础上并通过读者的想象这一艺术再创造的生发,才可能形成。因此,意象是词创作构思的基本出发点,它具有单一美的特点,而意境则是意象的综合与升华,有整体美的特征。一般说来,意象的产生或感于物而动,或 “情动于中而发”,而词的创作过程则是和意象的寻觅、融铸、定形与深化联系在一起的。“集句”简单地说就是将前人的许多诗句即单一意象拿过来组成新的词境即意境,而高妙的 “集句”词则不但是对前人所创造的意象的袭用、借用,而且要赋予它新的情思,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融汇起来,形成新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意境,使它既是各家诗句的意象所组成的一个浑然一体的客观物境,更是 “集句”作者本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化物,与非 “集句”词一样同样是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感的融合。这才是成功的 “集句”,苏轼的这首 《南乡子》 词就大略得这种妙处。
词的上片集杜牧、崔涂、杜甫的诗句,表现一位征人的思乡怀家之情。前二句用杜牧诗:“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用杜牧一句五言诗,一句七言诗,而情景混融:在皓月当空,繁弦急管的高楼上,何处是自己的存在空间?何处有自己可倚靠的阑干?月圆人不团圆,家乡远在千山万水之外,即使凭阑干远望,也只能徒增伤感而已。“蝴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只有在梦中才能 “回”到家里。“蝴蝶梦”句出自崔涂 《春夕》 诗:“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蝴蝶梦”在诗中喻梦境,是崔涂自述旅魂思乡的愁怀。词的上片用了四句诗,但由于词中有一条情感表现的线索,再加上作者才气过人,故读来不觉有人工斧凿的痕迹。
下片写思妇在家中的情景。与上片一样,词人集唐人诗句,其中的四个意象,表现思妇红颜易逝,夜不成寐,烛残更阑,拥被独眠的思亲情状。“须着人间比梦间”暗自照应上片中的 “蝴蝶梦中家万里”一句,使上下贯通,意境浑然。
全词除两字句外,均用唐人诗句,不改易一字,然而征人思妇的相互思念的情感,却一气贯之,读来还基本通畅。
吴曾 《能改斋漫录》 卷十七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句填 《菩萨蛮》 云。”詹安泰先生认为宋代集句词 “以荆公之作为先”。王安石诗集句者多而且妙,偶然兴之所至,故也用集句法作词,除王安石、苏轼外,赵彦端也有集句词,大都用 《菩萨蛮》 词牌,因为 《菩萨蛮》 词调中只有五、七言两种句式,易于与诗句凑合。集句词到清代朱彝尊手中还有词集,他的 《蕃锦集》,全系集句词,虽然别开生面、别出心裁,并且其中有少部分还自然美妙,但由于他专事此道,雕镂成篇,因此,大多显得割裂生涩,不甚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