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的手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挪威剧作家比昂逊(1832—1910)的重要剧作。剧中思伐法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小姐,和金融资本家克利斯登生的儿子阿尔弗产生了爱情,并订了婚。正当思伐法沉浸在幸福之中时,一位叫柯夫的先生向她透露了阿尔弗曾经和自己老婆私通的事情,并提供了证据。思伐法万分伤心,决定和阿尔弗解除婚约。但这一决定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阿尔弗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声誉”,不择手段地威胁思伐法;思伐法的父亲为依仗亲家的金钱权势,苦苦地逼思伐法屈服;阿尔弗的母亲同样助纣为虐地逼迫思伐法。思伐法终于忍无可忍,把一只手套气愤地扔到阿尔弗脸上。思伐法家的客人赞赏地说:“这是扔出了挑战的手套”。后来阿尔弗表示了悔改的决心,思伐法也对他寄予希望。

这部剧作可以说是女权运动的号角。作者通过思伐法要求解除婚约的一场斗争,攻击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对处于屈辱地位的广大妇女寄予深切的同情,提出了妇女要为自己的平等权力而斗争的号召。剧本通过一些人对此事件的反应,对资产阶级婚姻的交换性和买卖性也进行了抨击。剧中克利斯登生是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代表,是社会上_的“体面人物”和“舆论”的制造者,他和思伐法的斗争不仅是个人和家庭间的冲突,他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男子压迫妇女的特权,作者通过他在剧中的无耻自白,撕下了这个道德败坏的“好人物”的假面具。思伐法纯洁美丽,富于理想,她创办的幼儿园受到了普遍欢迎。她与阿尔弗在某些问题上有共同的见解,进而相爱订婚,但她并不真正了解阿尔弗,作者没有把剧情写成思伐法个人的命运史, 而是使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阿尔弗的母亲威逼思伐法,她自己却也遭受同样的厄运;思伐法的母亲当初也是同样的受害者,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当思伐法扔出那只“挑战的手套”时,她的挑战对象不仅是阿尔弗及其家庭,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挑战的手套》结构严谨、矛盾集中,以思伐法为核心展开人物关系,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含义。剧情表面是写思伐法一个人的命运,但却巧妙地引出两条副线, 使两个不同身份、 不同年龄的“母亲”的经历与主线呼应,强调了思伐法事件的非偶然性和历史延续性,深化了主题的含义。剧本对人物性格也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挖掘,特别是写阿尔弗这一人物时,让这个“尚有理想”的资产阶级青年不知不觉地受到资产阶级腐朽道德观念的毒害,强调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迫切性。当然,剧本写思伐法在激烈的斗争后,突然又对阿尔弗回心转意,充满希望,是违背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的。这就使作品的结局失去了尖锐的批判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