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如何才能修好家谱·修谱过程
谱牒·如何才能修好家谱·修谱过程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它是一个家族、宗族的历史或家族、宗族的百科全书,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纂修家谱是中国古今家族中的大事。古代对纂修家谱是谨慎而又庄重的,修谱被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族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撰写部分内容或题写序言,如欧阳修撰有《欧阳氏谱图》、苏洵撰有《苏氏族谱》、曾肇撰有《曾氏谱图》、王安石撰有《许氏宗谱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谱》等。其主要目的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纂修家谱须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重修、续修家谱的时间古无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几年一修的,还有由于兵荒、灾疫、迁徙等原因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
纂修家谱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谱机构,即所谓的家谱编委会或谱局,由族长担任主修。编委会通常由主修、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组成。家谱编委会即谱局成立之后,即进入纂修族谱的实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二:
一是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时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礼祖先前,家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使媳妇,也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重修谱、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阙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他书籍、文献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他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他存稿。
(11)辑录与族人有关的其他材料。
(12)辑录族人墓表、墓志、墓铭等材料。
二是筹集经费。经费来源一般是来自族产收入,如族田、祭田及其他田地的收入,族内公共财产出租给个人的收入等。除此而外,每个入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女子因不上谱,故不必交纳)。经费的第三个来源是族中一些有钱成员的捐助。较大的捐助来自族内有较高经济地位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官职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富裕商人,他们为了在家谱中多占些篇幅以光宗耀祖和显及后代,常常用较多经费资助修谱来达到目的。
一等经费筹集就绪,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首先要拟定修谱凡例,一般是依据旧谱凡例根据时代需要而增加删减。凡例定下来后,要张榜通告族内成员,使他们明确此次修谱的编修宗旨及基本体例。书稿编好后,即请人认真刻写和印刷,临修、校阅负责审核和校对。但一些家族每次续修族谱筹集到的经费往往不够用,只好修完为止,不能刻版印刷。
一部家谱经过这些程序后才算修竣。装订完毕后,谱局再次张榜通知族内成员,然后择定吉日,锣鼓开道,鞭炮齐鸣,以大轿将修好的新谱迎回祠堂。再择定吉日,举族男丁不论老幼,均沐浴更衣,穿着一新,虔诚地对家谱予以礼拜。拜谱完毕后,族长拿出朱笔开始发谱,一般是每房一部,祠堂留一部。谱领完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于当晚举行盛大宴会,所有参加礼拜的人,都可按着尊卑长幼的顺序入座就餐。
综上所述,家谱的纂修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有全面翔实的资料,又要求有足够充裕的经费,这样才能修出一部比较完备详实的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