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琳是一位清末画家,可是,他没给后人留下一幅作品,不过,他在美术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他写了一本叫《南宗抉秘》的理论著作的缘故。现代美术评论家认为:《南宗抉秘》议论透辟,体验精密,尤以论用笔用墨为多而且精。”

华琳有这么高的理论修养,为什么却没给后人留下一幅作品呢?

华琳字梦石(1791—1850),是天津著名文人梅成栋的学生,因功名不就改学绘画。仕途失意,不意味着他无才无能,据记载,他在音乐、美术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华琳的绘画理论是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得来的。他的侄孙华元清说他“终岁以笔墨消遣,每一画出,悬之壁间,静观自赏”。他不断地创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美学理论高度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他在《南宗抉秘》里大力提倡笔情墨趣,认为笔墨应该为形、神服务,所以,他非常重视用笔之美,用墨之妙。不但总结出了用笔用墨的方法,也提出了对笔墨的高标准要求。例如,他认为善用浓墨的画家的作品,可以使“石之阴面、山之阴凹,视之若苍苍郁郁,有云蒸欲雨气象。”他甚至提出,画家作画时如对某一地方用笔考虑不成熟,可以留空,不要勉强,可待来日参觉悟透后振笔疾追。他认为这和诗家“句缺须留来日补”是一个道理。

华琳对笔墨的苛刻要求,连他自己也往往达不到,所以,他对自己的作品大都不满意,许多画都待“静观自赏后就被他毁掉了”,如果是纸本画,“则投诸汉洗”,美其名曰:云烟可付东流;绢幅则浣而再画,到不能浣始弃去。曾有一仆人窃去了他的作品,卖到北京流璃厂,他知道后以四十金又购了回来,最后还是“浣而弃之”了。华琳有没有自己满意的作品呢,华元清说:“家中有画仅十余帧”。这十几幅画应该是华琳得意之作了,可是,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把这些画都焚毁了。

华琳的画或许是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连只单片纸也见不到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