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5月29日,夜色平静。在法国巴黎的一间平房里,一个青年正在奋笔疾书:“……请原谅我不是为国而死的,我是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死的”。“(对于我的研究)我公开请求(在我死后)雅可比或高斯,不是对这些定理的正确性,而是对其重要性发表意见,其次,我希望将来有人发现,消除所有这些混乱对他们是有益的”。

这位青年就是伽罗华。原来,他在中学老师里沙的指导下进行代数方程论研究,他引入“代换群”彻底解决了当时正困惑着许多数学家的代数方程的根式可解条件问题。他的研究开辟了代数学的一个崭新的领域—群论,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时,他才18岁。可是当他把自己的研究提交法国科学院法国首屈一指的数学家柯西和其它权威时,一次,又一次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权威们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的论文不屑一顾,而最后一次得到波松草率的评语:“不可理解”。凭着他的天才,他原可以免试进入巴黎理工大学,但由于不能满足主考人的琐碎的苛刻要求,伽罗瓦两次投考都未被录取,只得进入师范学院。

1832年,他参加了一次毫无意义的决斗!一介书生,伽罗华自料难逃死亡的命运了。“不能让这些科学发现与我的生命一起进坟墓!”前一夜他仓促地将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上手稿,写了上面的信寄给最好的朋友舍瓦利叶。第二天,他在决斗中倒下了,第三天凌晨,这位绝世英才含憾死了。——这才21岁。

他的遗稿成了近代数学的奠基作,他是近代数学的真正创始人。他的英年早夭,使几代科学家经过艰辛的研究才能解决他遗稿中发现的问题

这是多么巨大的遗憾!

也许他不够珍惜自己的科学生命,然而,“泰斗”权威们倚老卖老,漠视乃至压抑后进的陋习,更值得我们反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