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失题二首(之一)》原文和鉴赏
天若无霜雪, 青松不如草。
地若无山川, 何人重平道。
唐备的《失题二首》,语言平浅朴拙,命意警策,内涵厚重。第一首的前两句,揭示的是青松和霜雪的关系。在和风微雨的春日或一派苍翠的夏天,松枝不见得比草色绿得更可人。它挤身于众草之间,枝干很可能被丰草绿青藤翠蔓所遮蔽,所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松不如草”者,大概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然而,当西风劲吹、严霜骤至、百草凋零、万木叶脱的秋季来临,“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青松才显示出“寸寸凌霜长劲条”的风姿。尤其是当朔风凛冽、大雪漫天的严冬时节,松树盘根如虬,直干似铁,枝叶因白雪的映衬而更见葱茏,那在严酷的日子里唯一给人们带来希望的葱茏。霜雪之于松犹如霜雪之于梅,宋人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其实,松树何尝不是如此。“梅花香自苦寒来”,同理, 只有在傲霜斗雪之时,松树才充分展现它四季常青、硬骨铮铮的凛凛风采、堂堂节慨、英雄本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如此,人亦然。正如松树的风格只有在霜雪之中才能见出,人的品格也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得到本质的表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只有临难不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勇者!正如松树,在春夏季节,它也许还不如草色青翠可人;在平时,勇者也多不会像世故者那样八面玲珑、巧言令色、处事得体、为人妥溜。但在最严峻的考验面前,在利害得失之间,荣辱生死之际,勇者那崇高的品节、坚毅的意志、伟大的人格,便会在瞬间一派辉煌,照彻人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霜刀雪剑玉成了青松,艰难困苦玉成了勇者。
诗的后二句,以“山川”和“平道”对比,正因为有山的高峻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水的惊涛骇浪,“如此风波不可行”;所以,人们才倍感“平道”的易行,才更看重坦荡如砥的康庄大道。山道行旅,高峰峡谷,悬崖峭壁,深林幽涧,一不小心,即有失足坠落粉身碎骨之虞;山中野兽出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常有性命被吞噬之患;水上往来,一帆风顺者少,而樯倾楫摧者多,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葬身鱼腹往往不可避免。古典诗歌中屡兴《行路难》之慨叹,即使不谈它的社会人生的象征意义,单纯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也确是如此。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倚伏性存在,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同时失去;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制约,构成彼此双方共同存在的前提。就譬如光和影,有光明的地方必有阴影,反之亦然,有比较才有鉴别。看似相反的双方实则相成,互为参照物,共同组合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有了比较,有了参照,各自的特点才更加鲜明突出,引人注目。人们常说的,经过严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熬过暗夜的人才懂得阳光的明媚,就是这个道理。霜寒雪冷,对草木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但正是在傲霜斗雪中,青松的斗士风骨才得以展现,让人倍感生命、意志、品节的坚韧不拔和不可征服!“山川”和“平道”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正是有了“山川”的坎坷和波折作为参照,“平道”的坦荡易行才越发显得可贵,人们才能更充分地体验到在平坦的大路上从容行走、安步当车的欣慰和快乐。人生的四季里,少不了降霜的早晨和下雪的夜晚,那时,就去想一想青青的松枝吧;人生的旅途中,也一定会遇上山川险阻,人们不惮于跋山涉水,奋然前行,当“坎坷终处通坦途”之时,也会因为那一段长长的充满风险的山道水程,而倍加珍爱脚下洒满阳光的平坦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