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退隐,躬耕授徒,讲道论德,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现存《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否出自他之手,历来争论不休。他认为“道”是世界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老子》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却强调“无”是更重要更基本的。他抨击当时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哲学思想上,既忽略了对立双方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而转化看成是上升的发展,却看成是循环往复。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并归结到“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甚至幻想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中去。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很大,后世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发表回复